陈嘉禾
在今天,全球的消费者手中的电子终端,基本上被两种操作系统垄断:PC(个人电脑)的系统,大部分都是微软公司的Windows,而手机操作系统则绝大多数是由谷歌公司领导和开发的安卓系统(Android)。这两种操作系统的垄断看似牢不可破,但是在它们刚刚出现的时候,都经历过一次生死之战。而它们的对手就是今天仍然闪耀、但是已经日趋小众的苹果公司。
第一次败走
研究科技行业的人都知道,最好的科技并不一定代表最终的成功。在支持信息时代的三大理论之中,这种规律被系统论所解释。简单来说,单项指标的优势并不足以依赖系统的平衡与优化才是最重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高级白领也许很能赚钱,但是如果他因此忽略了健康和家庭,那么在系统论看来,他的工作就不是最优化的。
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也根本没有把微软开发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潜力放在眼里。毕竟,当时苹果的操作系统是最优秀的,其品质足以碾压同时代的任何对手。即使到了今天,苹果的产品不论是硬件和软件,其质量仍然是出类拔萃。
苹果的优秀质量和先发优势,并没有让它打败微软。反之,微软则通过联合更多的同盟,最终占据了PC操作系统的绝大部分市场。苹果公司的战略是一个人吃饭、不带别人玩,从硬件的开发、到软件的设计,早期的苹果公司并不兼容其它的厂商。但是,微软则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整整落后于苹果一个时代的、不基于图形的DOS系统,以近乎免费的价格提供给几乎所有的行业参与者,同时努力开发自己基于图形操纵的视窗系统。结果,苹果赚了实打实的卖产品的钱,微软却得到了整个市场,直到今日,苹果的个人电脑系统仍然是小众产品。
第二次败走
无独有偶,在人类的科技行业慢慢从个人电脑时代跨入移动设备时代以后,几乎同样的战争又一次上演。这次,失败的一方仍然是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而胜出者则是在谷歌公司领导下开发的安卓系统。而这次对抗的情节,几乎和许多年前的PC时代的操作系统之争如出一辙。
苹果公司以自己优秀的品质,再次取得了先机。在2007年,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上市,吸引了市场的全部目光。尽管在稍后的同年年底,Google已经做出了第一款安卓手机的样机,但是其品质和iPhone的差距十分巨大,以致开发者决定将它推倒重来。如果从品质和时机这两个角度来看,苹果公司已经取得了决定的胜利。
但是,系统论的威力再一次被发挥出来:任何单个的技术指标,包括产品的品质、价格、甚至是产品占据的时机,都不足以对抗系统带来的巨大优势。尽管iPhone的品质在当时远远优于安卓系统的手机,苹果公司却采取了和几十年前一样的思路:自己做几乎所有的软件和硬件,对加盟商苛刻而又挑剔。苹果公司的这种做法,保证了它的产品的最优品质,但是却失掉了整个市场。
与苹果公司相反,谷歌公司只做安卓系统的操作系统这一部分,而把整个安卓生态链的上游、下游、软件应用、硬件设备等等,全部交给其它的公司去做。比微软做得更彻底的是,谷歌公司甚至不对安卓系统收费,而只是通过广告收取间接的费用。苹果与谷歌在手机操作系统上的对抗,其实不是两家公司的对抗,而是苹果公司以iPhone一个产品,对抗整个移动终端产业群。
今天,这场对抗的胜负已分,iPhone已经成为小众的奢侈品,而安卓系统和安装安卓系统的手机,其品质却不断提升,已经和iPhone相差不多(有些方面甚至胜过了苹果,比如华为在几个月以前推出的优质摄像功能),而其市场份额则是iPhone的许多许多倍。苹果公司的手机和系统,虽然有碾压对手的品质和先发的时机,但是却输给了占据了整个系统的安卓系统。
系统平衡才强大
从这两次科技史上的操作系统之争,我们可以看到系统论的重要性:单个要素再强大,都很难与整个系统对抗。一个系统的平衡、协作、共同繁荣,其效果要远远优于单个要素能带来的,哪怕这单个要素是极其优质的:事业上的成功并不足以决定一切,生活、家庭、健康的平衡才更重要;一笔运气极佳的投资固然让人激动,但是长期的投资纪律和组合管理,才是通向长期盈利的坦途;发展GDP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因此牺牲了环境、社会和谐和人们的健康,则难免得不偿失。如此种种,系统论的精妙哲理,值得每个人深思揣摩。
(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