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建言
从獐子岛急着为高管恢复薪酬的心态来看,限制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将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还是具有很强约束力的。
5月22日,深交所向獐子岛下发年报问询函,要求上市公司解释,为何公司业绩没恢复、高管薪酬却要恢复。上市公司2019年一季度业绩还在亏损,却急着要给高管恢复薪酬,獐子岛摆出的吃相实在有些难看,至少应先顾及一下深套其中的投资者的心情吧?
2014年10月末,獐子岛爆发“扇贝游走了”的“獐子岛事件”。2014年12月3日,公司董事会通过《公司总裁办公会成员自愿降薪与公司共渡难关的议案》,董事长兼总裁吴厚刚自2014年12月起月薪降为1元、孙颖士等10人薪酬降低50%……直至公司净利润恢复至不低于2.66亿元为止。公司在2018年年报中披露称,2014年薪酬方案将终止,计划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薪酬激励方案。对此,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薪酬激励方案的具体内容,是否存在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獐子岛总裁办成员声称,将与公司共渡难关,即便2018年勉强扭亏(每股收益只有0.05元),公司根本还没有渡过难关,更没有达到当时所承诺的每年盈利2.66亿元的水平。既然相关人员当初承诺是将薪酬与公司业绩挂钩,愿与上市公司荣辱与共,那么在上市公司业绩达到2.66亿元之前,为什么还要无故提前恢复高管薪酬呢?
自2014年以来,獐子岛的业绩总是随着扇贝游来游去。从2014年到2018年,公司每股收益分别为-1.67元、-0.34元、0.11元、-1.02元、0.05元。2018年2月9日,獐子岛收到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因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2018年,獐子岛实现净利润3210.92万元,但扣非净利润只有576.35万元,但好歹暂时脱离“戴帽”风险。2019年一季度,獐子岛净利润又亏损4314.14万元。为此,深交所在年报问询函中,要求上市公司自查2018年度收入的真实性、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和跨期转结成本的情况。
资料显示,虾夷扇贝作为獐子岛的拳头产品,2018年的底播区面积被压缩至约60万亩。与此同时,獐子岛加大对海螺、海参、鲍鱼、海胆等资源新品的养护与开发。据公司年报,2018年净利润增长,得益于海参等产品的高毛利率。其中,海参、鲍鱼、海螺的毛利率分别为65%、12%、71%。深交所要求獐子岛说明,上述产品毛利率增幅较大的原因。
獐子岛在与投资者互动时称,獐子岛海螺是吃扇贝等贝类长大起来的。这又引出一些问题:一是海螺吃下扇贝这种初级产品后,能否转化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否则高达71%的毛利率怎么来的?二是生存面积被压缩至60万亩的獐子岛扇贝,会否成为新品种獐子岛海螺的饕餮大餐,再次上演一幕“扇贝去哪了”的大戏?
在2017年巨亏后,獐子岛每股净资产仅0.49元,如果2018年亏损,将因连续两年亏损或净资产为负而戴上“*ST”帽子。虽然暂时脱离“戴帽”风险,但獐子岛仍存在较大经营风险,否则也不会在一季度又告亏损。
经营业绩一塌糊涂,上市公司高管当然要担责。否则,投资者哪来的投资信心?在獐子岛的养殖区里,海螺与扇贝分处食物链的上下游;但在资本市场里,獐子岛的高管与投资者也演变成“海螺-扇贝”式的食物链关系。如果“海螺”只是一门心思地想把“扇贝”吃掉,“扇贝”唯一能做的恐怕就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
不过,从獐子岛急着为高管恢复薪酬的心态来看,限制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将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还是具有很强约束力的。只要高管敢以非法手段“吞食”投资者利益,监管部门就会以法律手段让吃相难看的“海螺”全都吐回来。这样的监管,其实挺好。
□熊锦秋(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