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周四凌晨两点,美联储将公布利率决议。维持利率不变是共识预期(2.25%~2.5%),但重点是,本次会议将是美联储需要对外界作出最多解释的一次,毕竟当经济企稳,但后续势头尚不明朗且股市又过度兴奋的背景下,市场对未来陷入迷茫——在美股再创历史新高的背景下,还会否加息?核心通胀持续低迷是否佐证未来的降息逻辑?美联储目前如何评判全球风险?此外,美联储对中国的经济动能如何判断也至关重要。
加息 or 降息?
主流观点认为,美联储加息周期已彻底终结,这也是为何在美股盈利下调的同时仍能创下历史新高,因为降息的预期支撑了估值扩张。同时,各界预计美联储将会按兵不动很久,降息要到2020年或2021年初才可能出现。
但各界都隐隐担忧,美国GDP数据仍然强劲、失业率处于历史新低水平,是不是仍可能再加息一次?但事实上,对比分析以下数据后,答案几乎清晰可见。
仅从经济角度分析,美国一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环比初值为3.2%,创2018年三季度以来新高,大超预期。但随后市场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数据中疲软的细节部分——GDP数据超预期,但该数据是受到库存和贸易的提振,而这两个因素波动较大,并且不可持续;同时,消费和固定投资均较第四季度有所下降。当然,部分数据的疲软无法否认美国经济整体的强劲势头,去年四季度的“衰退论”已平息。
再看通胀,4月29日公布的美联储更喜欢的通胀指标、去除了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涨幅为1.6%,创2018年1月以来的14个月最慢,也远低于美联储的目标值(2%)。
对比后发现,美联储兼具加息和维持不变的理由。美联储的法定使命是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目前后者占据主导,在全球经济企稳势头尚不明确、扩张周期临近尾声、脱欧等不确定性仍在的背景下,美联储又毫无通胀压力,因此按兵不动是最合理的做法。根据3月公布的点阵图,美联储自身也预计2019年不加息。
至于为何在三轮QE后,通胀仍受抑制,这已经是一个“世界谜团”,这与科技发展压低商品价格、过去30年新兴市场廉价劳动力输入美国等结构性问题息息相关。“这一谜团将如何化解有待关注,美联储将根据这一事态的演化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我并不认为美联储现在已经知道未来该如何行事了。”IMF第一副总裁利普顿近期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
渣打表示,当前各界倾向于认为加息周期已经结束,降息仍可能要很长时间,而且围绕美联储下一次行动的风险极度不平衡——降息的可能性远超加息,即使加息也最多一次,但当降息开始,将会是一连串的降息。
因此,此次议息会议,市场密切关注美联储如何评判当前经济、通胀情况对其未来利率决议的影响。
同时,各界也在关注此次美联储会否下调IOER(超额准备金率)。美联储的联邦基金有效利率(EFFR)上周触及2.44%的水平,距离2.25%~2.50%的利率区间上端仅6个基点,也是自2015年12月启动加息周期以来的最高位,这或暗示美联储正在失去对利率区间的控制。有分析认为,美联储可能会在这次利率会议中对此进行讨论。
美元强势待考验
近期,强美元卷土重来。周四的美联储议息会议和周五非农就业数据对美元的下一步动向则有重大影响。
4月24日,美元指数收于98.1,创下2017年5月以来和触底88后重新走强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本周一,美国核心PCE不及预期,美元指数从高点回落至98整数关口下方。各界预计,如果核心通胀持续不及预期,美元很难继续大幅走强。
尽管强美元导致欧元、新兴市场货币近期承压,但人民币相对稳健。4月30日,由于中国PMI数据弱于预期,人民币小幅走弱至6.74附近。今年4月,美元对人民币震荡于6.68到6.78,月末随美元指数上行突破震荡区间,并运行到60日均线上方。然而,中国3月出口、信贷和第一季度GDP数据优于预期,显示国内基本面存在韧性,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不及其他非美货币,三大人民币指数上行。
招商宏观认为,在美元指数上升2%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和MSCI货币指数均仅下降0.4%,而中美利差已由1月18日低点的30bp回升至4月23日的83bp,人民币汇率指数保持在95以上的高位。这表明,此次美元指数的强势更多反映了美欧之间的相对关系。
中国货币政策仍“以内为主”
此次会议,预计美联储也将谈及中国、欧元区等海外经济体的风险情况。多家机构经济学家普遍预计,中国货币政策仍将“以内为主”。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上周表示,稳健货币政策总体上力度得当,松紧适度,原来并没有放松,现在也谈不上收紧。
4月30日,中国官方制造业PMI指数从3月的50.5下跌至4月的50.1,尽管小幅转弱,但仍处于荣枯线之上的扩张区间。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分析师周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期中国的经济政策立场并不如此前激进,这可能是出于对杠杆率的考量,未来的经济数据可能波动性会加剧,但50以上的读数仍在扩张区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记者表示,4月PMI的五大分项指数全部下降,其中生产和原材料库存指数降幅相对较大。新出口订单和进口指数连续两个月上升,外部环境有望相对平稳,供需两端库存下降表明企业补库存意愿较弱。“但近两个月PMI指数的波动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较大,因而本月的下降不宜过度解读。宏观政策将以稳为主,坚持逆周期调节,不会因为经济指标短期波动而过度调整。随着前期逆周期政策进一步释放效力,以及4月之后增值税大幅降低,未来制造业PMI有望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渣打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近期对记者表示,经济的确已经开始企稳。尽管3月后的数据可能会回归到更为正常的水平,但企稳态势不变,且该势头可能会保持到明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