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超过100个城市发布人才政策。进入2019年,“抢人大战”再度升级,甚至有省会城市实施“零门槛”落户政策。
频繁的人才新政出台,对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趋势有何影响?
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少了还是多了?
超大城市如何承受人口之重?
近16年一线城市人口增长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近16年来,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基本保持快速增长。
北京、上海常住人口从1000多万人增至2018年的2000多万人;
深圳人口增长速度迅猛,早已跃居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
广州常住人口增量也大幅提升。
2013年以来,北京、上海开始加强人口调控。受此影响,北京2015-2018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降至0.6万人;上海2015-2018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降至-0.4万人。
与此同时,受近年落户条件放宽影响,广州2015-2018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增至45.6万人,深圳2015-2018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增至56.2万人。
去年发布人才新政的最为积极的,大部分是二线城市。
那么,这些城市“抢人”政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大吗?
近11年部分二线城市人口增长变化趋势
2018年成都、武汉、西安、石家庄、郑州、杭州等10个二线城市均发布人才新政,但从历年数据上看,常住人口变化大多延续以往趋势,其中,郑州、西安常住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
具体而言:
石家庄近4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量为8万左右,2018年人口增量7万多;
西安近两年人口增量分别达78.46万和38.7万,属于近10余年人口增长的高位,但2018年常住人口增速较2017年有所放缓;
成都2018年人口增量近30万,较2017年翻了一倍多;
杭州则2018年人口增量达到33万多,2017年增量则为28万,人口延续之前的增长趋势。
2018年,城市人口竞争谁是赢家?深圳广州西安亮了
具体数据来看,深圳和广州的常住人口在2018年分别增长了49.83万人和40.6万人,傲居全国前两位,西安、郑州的常住人口分别增加了38.7万人和25.5万人,增速都比较靠前,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城市在2018年首次成为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
其他多个接近千万常住人口的城市正在奋起直追。其中杭州2018年常住人口为980.6万,新增33.8万,2017年杭州常住人口增量为28万人,照此趋势,2019年杭州将大概率跻身千万人口城市行列。
另外,青岛2018年常住人口为939.48万,比上一年增加了10.43万,预计在数年后也将成为新的千万常住人口城市。
其他常住人口增长比较显著的城市还有成都、重庆、长沙、宁波等,2018年增量均在20万左右。
梳理这些城市的人口变化情况,一个普遍特征为:常住人口净流入量较大。
所谓常住人口净流入,是指新增人口数量超过了自然增长人数(常住人口出生数减去死亡数)的状态。2018年广州净流入的常住人口为28.73万,西安和杭州分别净流入31.85万人和27.82万人,郑州和重庆净流入人数分别为18.5万和15.88万。
一些常住人口增长较慢的城市,呈现的是人口微量净流入状态,甚至人口净流出。其中,上海和天津2018年末常住人口净流入只有1万人左右,北京则是净流出22.25万。
为什么一些城市常住人口净流入快?很大原因是这些城市实施了宽松的户籍政策,并且对符合条件的落户者给予住房补贴。深圳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给落户的大学毕业生发放住房补贴,另一个人口显著增长的城市西安于2018年对大学在校生放开了户籍限制。而京沪常住人口增长较慢甚至负增长,主要原因还是户籍控制比较严格。
人口流向将冰火两重天
一般来讲,城市级别越高,公共服务水平越高,吸引人口进入的虹吸效应越大。比如一些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因为聚集了比较好的教育、文化、科技、金融等资源,对人口吸引力都大。
这可能会导致人口从低级别城市,不断向更高级别城市涌入。比如农村人口会向乡镇集中,乡镇人口向市县集中,而市县人口向省会城市集中,省会城市人口向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直辖市集中。很多省可能会出现一个省会城市虹吸全省常住人口净流入的情况。这在陕西、山西、青海等地均表现明显。
对此,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李彦军认为,未来各地城市选人落户会有差别,比如一线城市会政策趋严,一些二线城市将可以吸引到大量人口,但是更边远的、缺乏发展机会的城市人口可能流失严重,这会影响产业的发展,需要避免空心化问题。
北京市人口学学会常务理事尹志刚指出,一些超大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区别其实部分在于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如果三四线城市这些服务搞好了,人口也不一定都要向更大的城市走。
同时也要注意,光靠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是不够的,还是要更多给居民提供发展的机会。“各地还是要靠自己的产业结构来吸引人才,提供均等化的社会保障,让人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收入。”他说。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所杨传开指出,各地制定政策吸引落户不能够太盲目,要做好预案。“天津出台了落户政策,后来又提出来附加各种限制条件,就是因为前面的政策没有考虑充分,没想到一下子会有这么多人来落户。”他说。
“同时各地吸引人口要考虑产业结构,像家政行业的从业者也是紧缺的。同时,关键是要让人才留下来。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生活条件等其他层面做好保障。”他说。
在全国经济增速逐步走低的情况下,一个青年人选择去往某地,核心的影响因素是有无发展机会,特别是挣钱的机会。
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首次出现下降,中国老龄人口以每年接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单纯只是抢夺年轻人入户已经意义不大,人才的争夺可能会转向面向所有年龄段的人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使城市更加宜商宜业宜居,才是吸引人才前往的根本。
从当前的政策来看,很多城市吸引人才以学历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这无疑是有待商榷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盲目地无限制吸引人口常常会造成房价迅猛上升的后果,抬高商业成本。高房价容易“驱逐”大学生,而要回归到有竞争力的营商成本,未来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房价泡沫。
人口集聚短期而言受政策影响,但从长期数据观察,人口走向仍将取决于市场力量。人往高处走,无论是“抢人”还是人口调控,一二线城市以其经济实力作为保障,无疑将吸引更多人口流入。
那么,大城市到底如何才能承受人口之重呢?
超大城市如何承受人口之重?
东京都市区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均居全球第一,首尔在人口规模上排第二。从人口密度上看,东京、首尔等都市区远高北京、上海。
从人口密度上分析,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核心区域人口密度很高,但外围城区人口密度却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北京、上海配套的轨道交通里程和密度等都不及纽约、东京、首尔等城市。在出行方式上,东京最核心的23个特别区近8成人选择地铁出行,但北京六环内仅3成人选择地铁出行。
借鉴国际经验,超大城市要承受人口流入之重,或许需要更合理的城市核心区规划和更密集的轨道交通规划。
21世纪经济报道肖明、21数据新闻实验室 黄良东(封面图自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