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调侃经济学家的话说,每一个经济学家,都能找到和他观点相反的另一位经济学家。还有一句话说,10位经济学家会有11种不同的意见。经济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经济学界整体科学素养不高
在自然科学界,经过伽利略、牛顿、爱恩斯坦、杨振宁等伟大科学家的数百年努力,大家大致能够形成共同认可的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比如用实验、观测来验证理论,以及“可证伪”、简洁性等理论标准。
但是经济学界大部分人对这些科学标准并不清楚,甚至也不认可。对于经济理论的对错,学者们并没有共同的判断标准。比如,经济学界很多人喜欢强调“国情”、“特殊条件”等等,这使得他们连理论的统一性、简洁性的标准都不认可。甚至,每年都有很多经济学者挑战现代经济学的根基——理性人假设,当然,那些挑战都注定归于失败,但这也反映了经济学界的混乱和低水平。
经济学也不容易做实验,统计数据也容易主观化,所以也没有办法用实验来验证理论。比如最低工资法,有学者用数据证明它减少就业,但另有一些学者也用数据证明它不必然减少就业。
情绪、利益影响判断
经济学界绝大部分人并不能忠实于逻辑和知识的原则,他们常常受情绪的左右,或者利益决定立场。
有的学者,今天因为领导这样说,就赶紧讨好领导,赞同A观点;明天换了一个领导,又讨好领导支持B观点。总之,在他们眼里,观点不重要,能得到利益就可以。
由于科学素养的缺失、利益决定立场等等因素,10位经济学家会有11种不同意见的怪现象自然就出现了。实际上,10位经济学家有20种不同意见也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