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记网址  www.1553555.com  备用网址  www.1553555.com      服务热线:400-6615-355

谁是下一个康美?存贷双高 大股东抵押率高

发布时间:2019/6/1 14:52:00

编者按:

长期以来,康美药业一直是医药蓝筹代表,大量机构和散户长期重仓持有,然而其最新爆出的业绩造假事实不仅带来了股价大跌,且也让众多的长期价值投资者被“践踏”套牢。康美药业的造假特征为“存贷双高”,然而这并不是康美所特有的,市场中还有其它公司也曾拥有过该特征。对于具有“存贷双高”特征的公司而言,虽然并不能就此说明其就是财务造假,但很难保证其中没有下一个“康美”公司的存在,就像本期文章中所提到美克家居、西藏珠峰、碧水源、华映科技,虽然他们身上所暴露的问题无法完美复制康美药业,但其中所蕴含的风险仍是不能忽视的。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曾经令A股市场诸多投资者趋之若鹜的康美药业,转眼间变成了“黑天鹅”,这只让众多基金、私募和普通投资者长期重仓的白马股突然“爆雷”,让资本市场上诸多的投资者受伤惨重。精炼马克思他老人家话来说,利益足够大的地方,就少不了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的资本。在魅力十足的A股市场中,像康美药业这样披着“画皮”到处骗钱的企业肯定不是唯一,既有先驱者也有后来者。

康美药业业绩出现“爆雷”是早有迹象的,早在2018年10月其就被媒体质疑存在存贷双高、大股东股票质押比例高和中药材贸易毛利率高等疑点。为此,康美药业也曾专门发布澄清公告,但在此后不久即遭到证监会调查。

或是发现苗头不对,作为康美药业的财报审核机构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也随即“明察秋毫”地对康美药业2018年度财务报告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康美药业自己也紧急发布了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在2017年账户上近300亿元的货币资金被“更正”没了的同时,存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也多“更正”出不少。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似乎对康美药业2017年年报的审核没那么“慧眼如炬”,所出具的竟然是标准审核意见报告。

根据证监会近期通报的情况来看,经初步调查,康美药业虚增存款、收入造假、关联方资金占用等情况已被坐实,后续的调查仍在继续进行中。而经此一役,康美药业股价也自2018年5月份最高时的28块多的“山顶”一路下跌到目前4块多水平,股票简称变成“ST康美”。

康美药业的惨烈教训是值得深思的,从其财务特征来看,“爆雷”之前就已经存在很多异常现象了,如公司一方面账户上有数百亿闲置资金在“炫富”,另一方面则是不惜成本,大肆吃进银行借款;为了融资,大股东还恨不得将手中股权质押到渣都不剩……而正是康美药业的任性和敢于做假账,不仅骗倒了大量“菜鸟”,即使“老鸟们”也是防不胜防,像中金、基金、大型私募等机构无不陷身其中。

一家康美药业就已经令投资者“伤筋动骨”了,如何避免下一个“康美”就显得至关重要。依据上市公司“存贷双高”、“大股东抵押率高”等特征,《红周刊》记者从Wind提取了A股上市公司数据,在剔除特殊行业并进行一些指标筛选后发现,与康美药业有着相似特征的公司并不在少数,如美克家居、西藏珠峰等,虽然其中大多数公司很可能是其发展壮大过程中暂时拥有的特征,但风险一旦积压过大,则很难排除其中不会诞生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个“康美药业”。

美克家居:产品畅销,库存大量积压

美克家居有大笔资金躺在账户里“睡大觉”却向各方大肆借款,甚至还占用募集资金做流动资金,这显然很可疑。

如同康美药业一样,美克家居“存贷双高”的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根据公司2018年财报,美克家居账户上的货币资金高达20.58亿元,而其当年短期借款金额也有13.43亿元,另外还有8.32亿元的长期借款,短期和长期的银行借款合计达21.75亿元,超出了自己货币资金总额,这意味着其账户上的钱,全都是借来的。

问题在于,这20.58亿元的货币资金对于美克家居到底算不算多呢?如果这些资金仅够其一两个月的成本花销,要维系企业的生产经营就当然不算多了,但如果一时半会用不完,还躺在账户里“睡大觉”的话,则这几十亿的资金就不算少了。

2018年,美克家居全年的营业总成本为47.88亿元,平均到每月成本不足4亿元。参考该公司历年情况,2015年和2016年其营业总成本分别为24.86亿元和30.76亿元,平均到每月则分别为2.07亿元和2.56亿元,而相应年份期末账户上的货币资金分别为4.51亿元和3.93亿元。也就是说,按照以往年份经营规律,账户上的货币资金能满足两个月营业总成本的需要就足够维持生产了,即美克家居2018年只需要有8亿元资金在账上流转应该就足够了,可奇怪的是该公司在2018年却出现了大肆借款,仅短期借款就新增了12.33亿元,长期借款也新增2亿元,以至于其21.75亿元的借款总额使得账户上的货币资金达到了20.58亿元,远远超过了理论上的8亿元经营所需金额。

当然,如果其货币资金流动性差,多借点钱也是迫不得已的事,不过根据美克家居披露的2018年年报来看,其货币资金中占比最高的是银行存款,金额达到了19.45亿元,这些随时可以支取的银行存款显然是不存在流动性问题,也就是说其货币资金的流动性并不存在多大问题。

除了大量的银行借款,美克家居向大股东借的钱也为数不少,根据该公司在给上海证券交易所问询函的答复,美克家居大股东在2014~2018年期间每年均无偿给上市公司提供资金,累计金额分别达到了16.6亿元、19.5亿元、16.3亿元、10.56亿元、19.1亿元,这些资金均为上市公司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而大股东为了获取资金借给上市公司,竟然将自己74.88%的股权抵押出去,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这是真爱。然而,美克家居为何这么缺钱?除了留在账户上的几十亿资金外,其他资金又去了哪里呢?

此外,美克家居2017年9月曾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净额15.66亿元,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其投入募投项目“美克家居天津制造基地升级扩建项目”的资金却仅有0.41亿元,所剩下的募集资金中,有12.5亿元被其补充为流动资金。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但美克家居却似乎有些心虚,在其流动资金占用募集资金的事情被上海证券交易所问询后,今年5月份美克家居赶紧筹集了8.5亿元资金归还至募集资金专用账户,并表示剩余用于暂时补充流动资金的募集资金将在到期前归还。

康美药业被查实的问题之一就是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而美克家居有大笔资金躺在账户里“睡大觉”却向各方大肆借款,甚至还占用募集资金做流动资金,这显然是很可疑的。

除了资金上的问题,美克家居的收入也是存在一定疑点的。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61亿元,相比上一年同比增长了25.88%,实现净利润4.45亿元,同比增长了21.88%。收入与利润的双双增长,意味着其产品应该是很畅销的,这对于一家商品畅销的公司,正常情况下产品应是供不应求的,进而会动用部分存货,使得库存有所下降才合理。可恰恰相反的是,美克家居的存货金额却从2018年期初的15.37亿元猛增到期末的22.99亿元,净增金额7.62亿元,增幅达49.63%。存货不但大幅增加,且增加幅度还远超营业收入,这似乎有些不太正常。对此,公司在问询函中给出的答复是,因为“等待楼面更新”、武汉品牌馆开业,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其他新公司开业而提高了库存储备所致。然而问题在于,公司在2017年时的存货就已经有15.37亿元了,已经占用了巨额流动资金,可美克家居首先想到的不是降库存盘活资金,反而是到处借钱去增加库存,继续备货,这样的解释似乎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另外,既然2018年美克家居的营业收入大幅增加,订货客户数量也应该有所增加才对,理论上,公司的预收款项也应该会随之增加的,可事实上,美克家居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预收款项却分别为3.07亿元、4.27亿元和1.45亿元,其中2018年在收入大增的情况下,预收款项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大幅减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西藏珠峰:“押大钱,借小钱”

大股东也并非“不缺钱”,然而其不惜质押大量股权换来银行贷款,却又将贷款借给上市公司,如此做法说明西藏珠峰还是很缺钱的。

在存贷双高的企业中,除了收入利润双双增长的美克家居让人生疑外,收入、利润竞相下滑的西藏珠峰同样存在不少的疑点。

2018年,西藏珠峰的营业收入由2017年的24.67亿元下滑到20.46亿元,下滑幅度为17.04%。随着收入的下滑,其净利润也未能幸免,由2017年的11.13亿元下滑到2018年的9.01亿元,下滑幅度达19.12%。更要命的是,这种下滑趋势至今仍在延续,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26亿元,同比下滑23.27%,净利润一季度实现1.32亿元,同比下滑了40.85%。

按道理来说,企业在获得大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业绩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而2017年的西藏珠峰也确实如此,在当年短期借款大幅增加7.12亿元,长期借款2.83亿元,使得期末的货币资金达到了13.56亿元的情况下,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67.02%和71.99%。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在2018年银行借款进一步激增,即银行借款金额合计达到18.61亿元情况下,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却双双步入了下滑通道,这着实有点出人意料。

大量的借款,让西藏珠峰2018年末的货币资金达到了12.15亿元,而其2018年的营业总成本也不过9.39亿元,账上闲置的货币资金远远超过了当年的营业成本总额。不过,令人疑惑的是西藏珠峰的货币资金构成情况。根据年报披露的数据,2018年西藏珠峰12.15亿元的货币资金中,竟然有7.38亿元是受限资金。其中金额最大的一笔受限资金是5.63亿元的银行存款——借款质押物,还有一笔较大的则是1.75亿元的其他货币资金——借款质押物,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年报提供的信息,这5.63亿元的借款质押物中,有6863万元银行存款,是0.68亿元尚未满足约定使用条件的短期借款,还有4.94亿元的银行存款则是4.64亿元短期借款的质押物。如果说这6863万元银行存款是因为和借款方签署的合同条款,需要满足条件才能使用的资金,那么4.94亿元短期借款质押物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其将4.94亿元的存款抵押给银行只为了取得4.64亿元的短期借款不成?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短期内需要使用大量资金,而企业拥有的存款又为长期存单,且尚未到期,为了避免提前支取产生利率损失,企业会抵押长期存单进行短期贷款。不过,2016年西藏珠峰的货币资金仅有3.98亿元,如果说西藏珠峰真的拥有这笔长期存款,则理论上也只能产生于2017年,然而2017年西藏珠峰正在大肆找银行借款,如果其真的有长期存款,还为什么要“骑驴找驴”大幅向银行借款呢?而且即使是长期存款,其利息也没有短期借款的高。这样看来,其2017年是不应该有这笔长期存款才对。进而也就让人对这笔4.64亿元借款、金额达4.94亿元的银行存款——借款质押物产生质疑,而对此,西藏珠峰是需要给出相应合理解释的。

此外,在2014年时,西藏珠峰实现营业收入15.42亿元,而其当年的预收款项尚且高达5292万元,可奇怪的是到了2018年,在其营业收入规模达到20.46亿元的情况下,预收款项却仅有可怜的111万元,公司已经沦落到没有客户愿意为其支付预付款的地步,这种变化很可能意味着西藏珠峰的市场话语权已经衰落得极其低下了。

今年4月29日,西藏珠峰发布公告称,为缓解公司短期人民币流动资金紧张问题,公司拟向控股股东塔城国际申请借款,借款总额度不超过3亿元。借款期限为公司2018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本事项起至2019年度股东大会召开之日,借款年利率为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上浮20%,且在此额度和期限内,公司可以滚动使用。

然而,根据公司今年的3月份发布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公告来看,第一大股东塔城国际已经累计将其所持有西藏珠峰股权的60.07%的股份质押了出去,而此前持有西藏珠峰15.31%股份的第二大股东歌石祥金也已将100%股权全部质押。照此来看,其大股东也并非“不缺钱”,然而其不惜质押大量股权,来换得银行贷款,却又将贷款借给上市公司,这样看来西藏珠峰似乎很缺钱。然而奇怪的是,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西藏珠峰账户上的货币资金仍然超过了10亿元,既然公司如此缺钱,又为何要让账户上闲置那么多资金呢?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碧水源:借钱炒股大幅亏损

碧水源背着高额利息从银行取得的借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其用来炒股了,可尴尬的是炒股竟然还炒亏了。

作为一家环保行业企业,碧水源虽然是创业板公司,但是从其数百亿的市值和超百亿的收入规模来看,怎么也算是个大公司了。在2018年以前,不论是收入,还是净利润,碧水源均连续保持多年快速增长,在诸多机构眼中,可算是风姿卓绝的“俏佳人”。然而2018年却成了碧水源的“水逆”之年,其不但陷入“存贷双高”的境地,连营业收入和利润也双双陷入下滑的境地。

根据碧水源2018年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该公司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相比2017年的138亿元下降了16.34%。实现净利润不足14亿元,相比2017年26亿元利润几乎腰斩。即使到了2019年一季度,其下滑趋势也未好转。一季报显示,该公司今年一季度实现的营业收入1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1.26%;净利润不足8600万元,相比去年同期下滑46.83%。碧水源俨然正在从“学霸”神坛滑向“学渣”的深渊。

一直以来成绩优异的碧水源,为什么2018年“考”砸了,而且今年一季度成绩还进一步恶化?实际上,其业绩的下滑表面看似突然,但其背后却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而这一点从其大幅下滑的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上就可见一斑。

2010年时,碧水源的销售毛利率高达48.61%,经过数年的发展,至今年一季度末,销售毛利率下滑至29.15%,下滑幅度超过19个百分点。公司销售净利率也是自2010年以来出现9连滑局面,从当时的35.86%高值一路下滑到今年1季度的4.75%。净利率越来越低,使得利润也越来越薄,业绩持续下滑似乎也就成了必然趋势。

2017年时,碧水源曾以8.49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北京良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70%的股权,其后为了协助标的公司达成业绩承诺,自己不遗余力地进行了支持,通过担保为该公司获得了大量贷款,使得该公司业绩快速飙升,仅在2017年收购当年,这家公司就实现了3.5亿元的净利润,为碧水源2017年业绩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投入过多资源到新收购公司,短期内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但从长期来看,碧水源对其他子公司的投入却受到了明显影响,整体盈利能力在2018年出现了大幅下滑。

更要命的是,在其收入、利润双双大幅下滑的同时,碧水源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却出现了大幅激增。数据显示,2018年碧水源的应收账款金额高达59亿元,而其2017年时尚且只有46亿元,一年之间就大幅增加13亿元,同比增幅达到了28.46%。碧水源在其年报中曾表示,2018年“国家专项清理政府欠民营企业欠款,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较上年有所好转。”即使在国家专项清理欠款的情况之下,其应收账款依然出现大幅度的增加,可见其发展前景是并不乐观的。

除了应收账款的激增,碧水源的存货也从2017年的13亿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18亿元,增幅达到了38.99%。

一方面是营业收入高达16.34%的减少,另一方面却是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激增,这无疑给碧水源带来巨大的流动性压力,毕竟应收账款和存货都会占用其大量的流动资金。然而从该公司期末的货币资金额度来看,却一点也看不出缺钱的样子。

年报显示,2018年末碧水源的货币资金余额高达62.46亿元,而其中99%的资金属于随时可以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这么巨额的存款,似乎完全够碧水源任性的花一阵子,然而仔细分析能够发现,这似乎又是表面风光。在巨额的银行借款中,短期银行借款金额达到了41.25亿元,相比2017年增加了2亿元,长期借款金额则达到了80.44亿元,比2017年增加了43.66亿元。也就是说碧水源在2018年增加的银行借款就超过了45亿元,短期和长期借款合计高达121.69亿元,若回头看其62亿元多的货币资金,就相当有“穷酸”相了。

大额的银行借款,使得碧水源压力山大,仅2018年的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就高达7.3亿元,这已经快赶上其2018年的净利润了。问题在于,既然利息费用如此之大,可上市公司为什么在账户上还有不少闲置资金的情况下,大肆向银行借款呢?

更为有意思的,碧水源2018年竟然有高达8.38亿元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其当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还损失了1.07亿元,这又是什么情况?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无非是指股票、债权等金融资产,也就是说,碧水源背着高额利息从银行取得的借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其用来炒股了,可尴尬的是其炒股竟然还炒亏了。

在利息压力已经相当巨大的情况之下,碧水源却大肆借款炒股亏损,这着实令人大跌眼镜。碧水源目前所存在的业绩大幅下滑,存货、应收账款大幅激增,借款投资又亏损的情况,真的很难让人放心。

华映科技:业绩“洗大澡”

华映科技一方面不顾风险肆意挥霍资金乱建项目,另一方面又不惜成本大肆向银行借款,待到2018年业绩“爆雷”后,又匆忙大额计提坏账准备,诸多异常的表现令人生疑。

在诸多的“存贷双高”公司中,华映科技是2018年业绩变脸最彻底的公司之一,其业绩变脸的理由是相当奇葩的,不排除有财务“洗大澡”的嫌疑。

华映科技是台资企业在A股成功借壳上市的公司,是全球重要的核心平板显示零部件专业制造商,所属电子元器件行业。因为此前有相对稳定的业绩水平,其深受基金公司的青睐,成为长城资管、华泰资管等诸多机构的重仓股票。然而2018年该公司一改常态,业绩突然出现大幅变脸,真实亏损金额相比预告业绩出现了巨额差异,令市场一片哗然。

资料显示,在2018年的年报预告中,华映科技表示企业预计亏损3.7亿元~5.5亿元之间,可实际等到发布正式年报时,其亏损金额竟然高达49.86亿元,相比其业绩预告亏损多亏了40多亿元。

如此巨额的损失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华映科技在年报中给出的解释是,公司对应收中华映管款项27.91亿元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共计5.95亿元。其子公司华佳彩亏损约16.73亿元,而且本期未收到《福建莆田高新技术面板项目投资合作合同》所涉政府补助。从华映科技给出的理由来看,不管是应收账款坏账的大额计提,还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大额计提,都是A股上市公司业绩“洗大澡”用滥了的手段。而新募集资金投产的项目,在其一投产便出现巨额亏损,如此情况着实令人匪夷所思,难道其决策层都是“闭着眼睛”拍屁股决策的?此外,企业对自己存在的“政府补助依赖症”不加反思,反而理直气壮的将亏损归咎于政府补助没到位,这脸皮也真是够厚的!

最让人大跌眼镜的则是其27.91亿元的坏账准备计提,因为产生这巨额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的中华映管不是别人,正是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华映百慕大的控股股东。根据年报披露,截至2018年12月31日,华映百慕大持有华映科技26.37%的股权,为华映科技第一大股东,而华映百慕大此前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华映管及注册地在台湾的大同股份,也就是说,这笔巨额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实际上是来自于华映科技与关联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如此情况下,上市公司一次性计提27.91亿元的坏账准备的合理性就很值得让人怀疑了。

从关联的产销情况来看,华映科技对中华映管存在着严重的业务依赖,其中2017年和2018年华映科技对中华映管的销售金额分别高达27.21亿元和24.06亿元,占到了其当年销售总额的55.65%和53.25%,此外华映科技还对中华映管分别有0.79亿元和4.4亿元的采购,占采购总额的0.78%和6.77%,双方关联交易金额之巨大可见一斑。中华映管是华映科技第一大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双方又有着频繁而金额巨大的往来交易,两家公司之间应该说是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才对,可为什么还会出现金额高达27.91亿元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呢?如此做法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更何况根据年报披露的信息来看,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华映科技对中华映管的应收账款分别出现了3.82亿元、5.5亿元和19.85亿元的逾期,连续三年都出现巨额逾期,这难道不是对华映科技最明显的警示吗?可为何上市公司对此就视而不见呢?

华映科技在给深交所问询函的答复中表示“公司应收中华映管账款2014年至2017年各年末虽有逾期款项出现,但中华映管均能于次年初将逾期款项还清。公司判断应收中华映管账款发生重大坏账迹象的最早时点系2018年12月13日”,“公司与中华映管业务关联度高,虽然应收中华映管款项出现逾期,但为维持公司的稳定发展,需要保证与中华映管业务的稳定性”。然而问题在于,逾期的事实一直在发生,2018年华映科技向中华映管的销售额为24.06亿元,而应收账款余额却高达31.31亿元,这意味着2018年华映科技向中华映管销售的几十亿元的产品竟然一分钱都没收回来,而且2017年也还有数亿元销售款没有收回来。在如此漫长的周期内都难以回款,难道就为了其所谓的“业务稳定性”就可以置应收账款风险于不顾,成年累月的向其赊销产品吗?华映科技的回款政策难道真的形同虚设?若真是如此,其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就真的很令人担忧了。

对于其2018年计提固定资产的减值5.95亿元,该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公司对模组业务公司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发现部分机器设备存在闲置情况;另,公司子公司科立视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立视”)项目一期母板玻璃生产线设备改造活用不及预期,设备闲置,项目二期第一条母玻璃于2018年攻克各项技术问题,但主体设备提前老化,出现损坏;华佳彩部分进口设备由于汇率变动、本身功能性贬值等原因导致相关资产存在减值迹象”。

在机器设备出现闲置后,企业考虑的不是如何开发客户、拓展业务让机器动起来,而是先将设备大额计提减值,这与很多公司借固定资产减值,进行财务“洗大澡”的行为是完全一样。而其“主体设备提前老化,出现损坏”的科立视的二期项目为2016年募投的,2017年1月完成生产线安装,同年11月才正式生产的项目,可就是这才生产了没几个月的设备,竟然就提前老化,出现损坏了,如此来看,这项目的“水分”到底有多大啊!更为奇怪的是如此不靠谱的项目,当初又是怎么通过管理层审核通过的呢?参与该项目的技术人员对此就没有任何异议吗?

此外,根据华映科技披露的信息,华佳彩实际建成的项目,与此前披露的可行性报告,不论是项目投产日期、产品生产工艺,产品产能,还是产品良率均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本来按照计划,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平均)每年可获税后净利润4.77亿元,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仅2018年一年,华佳彩就亏损了16.73亿元。这真是令人大跌眼镜。既然该项目可以“随心所欲”,不按照可行性报告建设,那么其搞出个可行性报告又是给谁看的呢?项目负责人不按照可行性报告建设项目,出了问题就计提坏账损失了事,难道就不需要为自己的“任性”负责吗?

在A股市场上,经常就会有一些公司为了将前期因财务造假、资金挪用等造成的财务窟窿堵上,或者为了来年业绩大幅增长,会采用给上市公司财报“洗大澡”的方法,借着公司业绩亏损的当口,一次性将能计提的各种坏账全部计提掉,让公司在一年中亏个够,接下来便可以一鸣惊人的大幅盈利。作为一家经营多年,业绩相对稳定的公司,华映科技今年突然犯下如此诸多的低级错误,这与其以往经营风格迥然不同,怎么看,都摆脱不了财务“洗大澡”的嫌疑。

与前几家公司相同的是,华映科技同样也存在着“存贷双高”的事实。2018年其账户上的货币资金也高达52.84亿元,可让人遗憾的是,如此巨额的货币资金也都是借来的,其中2018年的短期借款金额高达56.65亿元,长期借款金额也有21.05亿元。两项借款合计77.7亿元,远远超过了其现有货币资金规模。2018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出现了10.83亿元的净流出,这意味着公司资金压力是十分巨大的。

然而就是在资金压力明显巨大的背景下,该公司一方面不顾风险肆意挥霍资金乱建项目,另一方面又不惜成本大肆向银行借款,待到2018年业绩“爆雷”后,又匆忙大额计提坏账准备,诸多异常的表现实在是令人质疑的。

返回





安卓APP下载

苹果APP下载

400-6615-355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08:00-18:00

周六周日:09:00-18:00

Copyright © 2016-2024 广西林内实业有限公司

美林--专业股票交易平台 ! 我们提醒您: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ICP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