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因为拥有特殊偏好而沾沾自喜,把这当成一种有个性的象征。然而,在市场上,如果消费者拥有特殊偏好或需求,且其属于少数分子的一部分,那么他将很难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
特殊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
美国经济学家约尔·凡尔登弗格提出过一个观点:当需要付出的固定成本很大时,市场不能为具有特殊偏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总的来说,市场上同时出现两个条件时,个人偏好就可能得不到满足:1固定成本较大。2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偏好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消费者是否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或服务,取决于和他具有相同偏好的消费者有多少,如果他的偏好过于小众,那么很遗憾,商家就会选择放弃掉他。
市场不满足少数人,并不是一种缺陷。比如,少数有特殊癖好的消费者喜欢裹小脚的模特儿,那么,市场不满足他们,就不是缺陷。
补贴是弥补市场失灵吗?
政府的介入对少数分子来说是一件明显的好事。比如,在研发成本高昂的医药领域,罕见疾病难以吸引药厂的注意,因为,即使药物研发成功,他们也不能获取高额利润。如果,政府关注到了这部分病人的诉求,就对药厂的研发进行支持和补贴,病人也能因此获益。
同样的例子还有,把高档次的公路修到偏远的人口稀疏的地区,日本就很多这种事。
补贴对少数人是好事,但这是以其他纳税人的付出为代价的。享受好处的人看到了明显的好处,会支持补贴,会认为干预弥补了市场的"缺陷",但其实这并非市场的缺陷。恰恰相反,干预才是对资源配置进行了低效的引导。比如,本来应该偏远地区的人搬出的,但补贴却把他们继续留在那里。对于少数病人来说,本来应该市场化的慈善给他们提供帮助的,结果却用了交易费用更高的补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