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8日电(游苏杭)似乎自打诞生之日起,瑞幸的身上便贴上了“快”的标签。
20个月,2370家店,相当于每天就会有四家瑞幸咖啡开张,如此速度着实令人咋舌。要知道,即便是作为咖啡巨头的星巴克,在中国完成这样的规模也足足耗费了16年时间。
而今,瑞幸又以短短的1年8个月,便登上了美国的纳斯达克,再度打破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上市纪录。
据悉,瑞幸咖啡上市首日开报25美元,较IPO定价17美元飙涨近47%,收盘涨幅收窄至19.9%,市值56亿美元,较上一轮投后估值29亿美元增加近一倍。
瑞星咖啡在纳斯达克上市。
谁是幕后的真正推手?
尽管此前已有拼多多、趣头条等一票“飞速IPO”的前辈们,但此番瑞幸从创业到IPO的速度依旧显得有些太快了。这背后到底是谁在主导这一切?
要想知道答案,先来看看背后的资方组成。
梳理发现,2018年7月,瑞幸宣布完成A轮2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10亿美元,大钲资本(黎辉)、愉悦资本(刘二海)、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君联资本参与了A轮融资;同年12月宣布获得了2亿美元B轮融资,大钲资本、愉悦资本、GIC、中金公司等均参与了融资,投后估值22亿美元。
事实上,在这份名单中,大钲资本、愉悦资本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先来看看二者来头。
据了解,掌舵大钲资本的黎辉曾任职美国华平投资亚太区总裁,早年因投资神州租车与陆正耀建立了紧密关系。2016年-2017年,黎辉更是加入了神州租车的母公司神州优车担任副董事长,负责神州优车的战略和资本运作。
离开神州后,随即创办了大钲资本,2018年7月,大钲资本完成首支基金的首期关账,规模10亿美元。而该基金的第一笔钱,便是投给了瑞幸咖啡。
君联资本的董事总经理刘二海,则早在2005年便与陆正耀认识。在二者相识的第二年,便投了陆正耀的早期项目“联合汽车俱乐部”。而后,离开君联资本创办愉悦资本,投资了瑞幸咖啡。
黎辉、刘二海二人先后参与了A、B轮的投资,A轮中出现的君联资本,是刘二海的前东家,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则被传是大钲资本的LP;与此同时,在瑞幸咖啡上市承销商的名单里,不仅有B轮中出现的中金公司,还有黎辉的前东家摩根士丹利。
由此看来,瑞幸的背后似乎是一个封闭、强关联的资本闭环。也正是由这些彼此错综复杂的连接,共同将其推捧上市。
2019年5月16日,位于杭州的一家瑞幸咖啡店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培育市场初见成效
一直以来,市场对于瑞幸上市最大的争议在于它未来真实的盈利能力究竟如何?褪去补贴后,还能否支撑经营?
事实上,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运营效率的提升,瑞幸咖啡烧钱培育市场的成效逐渐呈现。
招股书显示,截止2019年3月末,瑞幸咖啡获取新客的成本从103.5元降低到16.9元,下降比例高达84%。与此同时,促销费用从15.8元降到了6.9元。
在促消费降低并未呈现“用户流失、收入骤降”的局面。根据招股书显示,其净亏损率呈现收窄趋势,由2018年第一季度的966%,在2019年一季度收窄至115.3%。
有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像咖啡这样的现制饮料毛利润很高,即便一杯瑞幸咖啡打对折,仍旧有盈利的空间。只是算上硬件支出,瑞幸咖啡才会“不堪重负”。随着线下布局完成,摊到每一杯咖啡上的硬件支出在降低,品牌的盈利能力就有机会增强。
尽管“教育”市场初显成效,但巨额亏损也是瑞幸当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招股书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净亏损5.518亿元。2018全年净亏损16.19亿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净亏损为人民币5637.1万元人民币。成立至今共计净亏损22.268亿元人民币。
对此巨亏瑞幸方面倒是显得很是坦然,“只是战略性亏损,完全符合预期。”而作为瑞幸最早且最大的外部投资机构大钲资本的执行董事刘绍强也解释道,这是为构建品牌认知度,辨识度,获取用户客群必须的前期投入。
与此同时,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依旧没打算停止她的步伐。
年初,钱治亚便表示,“2019年瑞幸咖啡还将全速前进”。今年,瑞幸计划新建超过2500家门店,总门店数将超过4500家,并希望在门店和杯量上全面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