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前大湾区人才流入以青壮年为主,比例超过了83%。房地产行业成为最吸引人的职业,远超过互联网与制造业行业。各地政府“壕”气揽才政策频出,也成为影响人才流动的一大因素。
“对于人才流入率1.39%这个结论,我并不意外。”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粤港澳大湾区如同当年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一样,也一定会经历“人才东南飞”般的人才潮涌。
粤港澳大湾区当前的人才净流入率为1.39%,这个数据来自于一份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及人才流动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是基于其平台大数据,采集了2019年1月1日至3月15日间全平台上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有关的企业招聘和简历投递等信息而得。
当前大湾区人才流入以青壮年为主,比例超过了83%。房地产行业成为最吸引人的职业,远超过互联网与制造业行业。
受访专家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产业结构丰富,大湾区之所以人才虹吸效应明显,根本上是因为其巨大的经济能量支撑。除此之外,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政府还适时推出了揽人政策,既有经济活力做保证,又有“壕”气揽才政策刺激,市场与政府相得益彰。
流入人才青壮年超83%
流入大湾区人才的年龄分布尤其值得关注,21-40岁的青壮年占比超过83%,其中21-30岁青年占比52.8%,31-40岁壮年占比30.72%。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与全国的人口流动规律十分相符。目前全国主流的人口(人才)流动主要是以青壮年为主,其他主要就是以子女、老人依附为主。
汪云兴认为,当前流入的青壮年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占比高,说明大湾区创新主导型的人才特征明显。以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深圳、珠海人口发展规律为例,深圳发展迅速的一大特征就是创新主导型人才占了主流。1979-2015年,深圳常住人口从31.41万人激增到1137.9万人,珠海常住人口仅从36.07万人增至163.4万人。
“为何深圳经济活力特别强?从人口上就可以看出。”汪云兴认为,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深圳人口流入多为年轻人,珠海人口流入不仅有年轻人,还有老年人。
汪云兴说,当前人才还是在向经济活力强、产业基础厚的地区流动。随着近年来湾区概念上升,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更多年轻人才,自然呈现出创新主导型人才特征。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9市中,除江门外,其他城市均处于人才净流入状态。其中,深圳和广州作为两大核心城市,担当着人才流动中心的角色,从外界流入湾区的人才有40.39%都流向深圳,31.42%流向广州。广深两地的人才流动占到了整个湾区的7成以上,两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迅猛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注意到,大湾区人才流动的行业分布也很有特点,即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的流入人才占比最大,达到了21.46%,远远超过了互联网/电子商务的5.38%和加工制造行业的4.71%。
汪云兴称,这与近年来行业景气程度较为契合,最近粤港澳大湾区在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行业市场遭遇了波动,因此受到波及而人才流入减少在所难免。
胡刚则认为,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的流入人才之所以占比最大,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建设阶段,大基建人才需求大。
高额年薪、百万补贴揽才
尽管广州、深圳担当着人才流动中心的角色,但从深圳和广州流出的人才也分别占湾区总流出人才的48.35%、29.37%。因此,深圳、广州两地的人才净流入率并不高,分别为0.78%和1.36%。相较而言,珠海的人才净流入率最高,为6.07%。
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分析称,珠海人才净流入率高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各地人才政策是影响人才流动的关键因素。在人才政策上,湾区各城市的政策无一例外地深入解决了人才落户、住房、创业、资金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免除了人才进行“内部移民”的后顾之忧。
例如,到广州工作的顶尖人才最高可获千万元房补,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到珠海创业可直接享受200万元奖励、600万住房补贴,其他城市也为各类人才设立了专项资金,政策条件十分优越。
除此之外,各地“壕”气揽才政策频出也成为影响人才流动的一大因素,尤其是针对科技型创新型等高端人才,大湾区多个城市制定了“揽才特政”,突出表现为高额年薪、百万补贴。
2018年10月份,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就发布公告称,拟就19个政府部门面向全球招聘30个特聘政府雇员岗位,年薪高达50万至200万元。
邻市东莞在2019年4月10日宣布启动百名博士党政国企人才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选拔100名博士专业人才充实到该市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市属国有企业,除提供最高80万元年薪外,还提出了最高100万元补助计划。
“城市总体落户门槛趋于降低,特别是学历和积分制度上,条件逐渐放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流入。”但在胡刚看来,人才流入既有政府大手笔因素,更看市场因素,“毕竟就业才是第一位的。”
汪云兴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形成持续吸引人才的动力,既需要市场主导,又需要政府引导,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产业向高端产业、科技产业转型的重任,光靠市场也不行,一定要先有规划再施以引导,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希望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