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网易研究局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易研究局·德国版
世上不只有亚当·斯密 第1期
艾哈德,曾任德国总理,同时也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奠基者。一直以来,主流的经济学界一直忽略了艾哈德对德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战战败的德国,为何能在一片废墟上实现经济的再次崛起?这与艾哈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网易研究局推出“世上不只有亚当·斯密”独家策划,听中国驻慕尼黑首任总领事刘光耀独家讲述艾哈德的经济思想,揭秘德国崛起背后的秘密。
作者|刘光耀(中国驻慕尼黑首任总领事)
前言
作为我国外交人员,我曾长期在我国驻德国大使馆和驻慕尼黑总领馆工作 ,对德国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德意志民族特性和思维方式以及双边关系等领域进行过潜心研究。参加过多次双边会谈、会见和关于德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其它内容广泛的研讨会和专题报告会,多次参观德国有代表性的大中小企业 ,如坐落在巴伐利亚州的西门子公司、宝马汽车公司和奥迪汽车公司、巴伐利亚和巴滕符腾堡两州颇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北威州传统产业经过升级改造的大型企业和前东德地区一些企业私有化和再私有化改造的成功样板,与德国政界、经济界、文化界、学术界、教育界和许多研究机构的各界人士,就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和社会制度和相关代表人物的思想和理论,特别是就艾哈德的思想和理论,弗莱堡学派代表人物欧肯和伯姆的思想和理论,社会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者阿尔弗雷德·米勒—阿玛克的思想和理论和流亡学派代表人物勒普克和吕斯托的思想和理论进行过多次深入交谈和讨论,充分听取了各方不同的学术观点,积累了大量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在长期观察、分析和研究工作中,我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感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总的来看,艾哈德创立的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模式。
艾哈德下台后,在社会民主党长期参政和主政过程中,对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进行了多次重大修改,虽也取得不少成就,但问题成堆。我在1992年发表了关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第一部著作《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香港三联书店出版),2006年发表了关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第二部著作《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与比较》(2006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在这两部著作中,我对社会市场经济进行过深入评析。
我认为,尽管目前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存在不少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问题,但不能因此就以偏盖全,轻率地否定它。应当说,社会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虽然积重难返,但并不是不可解决的。我相信,聪明智慧的德国人民最终会在保留社会市场经济精髓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找到稳妥的解决办法。当然,这是一个漫长、曲折、反复、痛苦和不无风险的复杂过程,不会一蹴而就的。德国人民必须为社会市场经济的深度改革付出必要的,甚至是非常沉重的代价,但社会市场经济的成功改革又会使德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人们讲到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就不应忘记社会市场经济之父艾哈德。艾哈德是一个传奇式历史人物。他是一个杰出的经济政治学家,是德国第一个自由主义理论家(米勒—阿玛克语),自始至终参与了1948年德国货币改革,亲自领导了几乎与货币改革同时进行的经济改革,亲手创立了社会市场经济,并在担任德国联邦经济部长达十四年和联邦德国第二任总理期间使社会市场经济在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后逐渐成熟起来。艾哈德成为德国二战后重建家园和共同富裕的象征性人物,是与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一起共同改变了德国命运的家喻户晓的历史伟人。
然而,长期来,特别是在艾哈德被迫辞去总理职务后,在德国理论界和学术界,他的理论、地位和作用一直被一些人贬低、误解,甚至歪曲。不少德国学者,都过高地估计了德国弗赖堡学派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以欧肯为代表的弗赖堡学派的思想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思想来源,欧肯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总设计师”,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头脑”,而艾哈德没有写过一部系统阐述自己理论和思想的鸿篇巨著,只有一些零散的讲话和文章。因此,武断地认为艾哈德充其量只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成功的实践者”和“执行者”,甚至有学者错误地断定艾哈德仅仅是弗赖堡学派的积极追随者。显然,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不公正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笔者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驻德使馆工作以来,由于工作需要,一直同位于波恩的艾哈德基金会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同艾哈德基金会前会长卡尔·霍曼(艾哈德任总理时期的总理府副部长和新闻发言人)、奥托·施莱希特(德国联邦经济部前副部长)、艾哈德基金会前档案室主任弗尔克哈特·来滕贝格和艾哈德基金会前干事长兼《方向》杂志主编弗里德里希.霍斯特.温舍等建立了联系。他们向我提供了大量关于艾哈德生平、著作和相关资料以及他们个人的著作,与此同时,笔者还阅读和研究了德国一大批著名经济学家和学者关于艾哈德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大量著作和文章。
还要指出的是,迄今为止,我国现在介绍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主要是1966年社会民主党参政和主政后受到凯恩斯主义大大影响的社会市场经济,同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
通过长期研究和比较分析,笔者对有些学者对艾哈德的评析不敢苟同。认为,有必要力求比较全面地客观地阐述艾哈德的思想和理论,并尽可能准确地介绍给广大读者。
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改造,而且伴随着许多不测和风险。我国和德国国情不同,历史和文化有很大差异,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区别。我们不允许也不可能照搬德国的模式,事实证明,凡是不顾本国实际而盲目照搬别国模式的做法最后都不会成功。但我认为,我们可以扬弃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容,取其精华,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坚持社会主义精髓和核心价值观及我国优良传统的同时,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中,特别是从艾哈德的思想和理论中借鉴到一些有益的东西。这对我国在经济转轨中趋利避害、少走或不走弯路,更好地更快地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许是不无好处的。
引言
1977年5月5日,曾长期在德国大地上空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巨星和福星路德维希·艾哈德不幸陨落。德国人民为他们失去了一位历史伟人和恩人感到悲痛不已。
艾哈德基金会前主席、艾哈德在任时的总理府副部长和新闻发言人卡尔·霍曼动情地指出:“艾哈德在世时,他显赫的历史地位已随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发展逐步确立。他去世后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伟大事业的神话般的传说,而且还留下了堪称无价之宝的经济理论著作。人们怀念他,以至在节庆祝词中每每提起他。在解决当今的许多经济难题时,以他为榜样,我们便总是能找到合适的办法。1957年2月4日,艾哈德好友、伟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威廉.勒普克在谈到他时说:为了对他的卓越功绩作出合适的评价,请允许我引用丘吉尔的一段话:‘那么多人,由衷地感激极少几个人,确切地说只有一个人,由衷地怀念他,怀念他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对这种发自内心的赞誉,艾哈德当之无愧。
艾哈德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同时具有四个 “父亲”美称:“社会市场经济之父”、“德国崛起之父”、“德国共同富裕之父”和“孩子们的慈父”。同时,很多德国学者还称赞艾哈德具有“七家”称号:杰出的经济政治学家、德国“第一个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一位坚信万物间存在和谐制度的哲学家、一位深信在为自由而进行的斗争中必须动员精神和道德力量的道德主义者(伦理学家)和教导人们为幸福而献身的教育家”、成功的实践家和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家等。
二战后的德国山河破碎,四分五裂,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是一个被彻底肢解和濒于灭亡的国家,很多人对德国未来感到迷茫和绝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施托尔佩尔曾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过那时德国的悲惨情况:“看来,德国无条件投降两年后的情况比当时的情况更糟:一个在生物实体上不可救药的残缺不全的民族……;一个聪慧的但却是残废的民族……;一个由于拆散家庭而在道德上被毁坏了的民族……;一个其城市几乎全部成为废墟、其工厂变成瓦砾的具有城市和工业文明的民族……;一个没有食品和原料,没有有效的交通体系和有效货币的民族;一个其社会结构通过大规模逃亡、大规模迁移、通过大规模地强使外来者定居而被撕裂了的民族;一个拥有巨额国债,其银行存款或者被没收,或者通过货币贬值对工业和生产性资产进行大规模剥夺并被作为政治报复行动的民族;一个在失去构成其食品来源的四分之一的各省后,处于其过去的东西方敌人的第二次瓜分危险之中的民族;一个在热爱和平的制度胜利后仍无个人自由保障,没有人身保护和没有民主的民族……;一个其希望和对一切理想的信念(至少西方强国曾为之而斗争并献出了大批优秀儿女)统统死于饥饿和恐慌的民族。” 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在他的《回忆录》中曾深刻描述过二战后德国惨不忍睹的状况:“到处弹坑累累,洞穴连绵,瓦砾堆积如山,满目凄凉,看到的废墟真难以使人想象这里原先都是很好的建筑,电缆和水管浮出水面;没有燃料,没有灯火,每一个小花园都成为坟墓,更有甚者,由于腐烂发出的恶臭,像一片不动的乌云,久久不散 ,但在这块荒凉的国土上却住着人类。他们的生活就是天天挣扎,为了获得一把土豆、一块面包、几块煤炭、几支香烟”。美国记者埃德温.哈特里奇在其著作《第四帝国的崛起》中指出:“有人本来计划要在德国消灭‘千年帝国’的一切痕迹,并使战败的德国降到一个普通巴尔干国家的地位和水平,但以该计划开始的德国这段生活历史却造就了最富有的第四帝国。它牢固地占据着欧洲头号大国的地位,并成了通向国际经济政治黎明时代的引路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奇怪和出乎意料的结局吗?”
在这个被战争夷为平地、到处断壁残垣、人人终日在饥寒交迫中苦苦寻找生存机会的德国大地上,德意志民族在很短时间内,便使德国凤凰涅磐,迅速崛起,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后来虽被日本超越,但在欧洲一直独占鳌头。这种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德国现象”使万千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感到惊讶和困惑不解,使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钦佩和羡慕,也使德国的一些邻国感到深深忧虑、不安和难言的恐惧。他们担心被打败的德国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历史悲剧可能重演,人民将再次陷入苦难的深渊。
其实,如果对这种“德国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德国的崛起决非偶然,而是德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奇迹。德国崛起有诸多原因,但内在原因是崛起的关键因素。
德国崛起的内因就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德国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聪明智慧。
众所周知,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奠基者和创立者是艾哈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正确指出:“当代有一个人设想出来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并带头将它付诸实践,然后使它行之有效。为此,他独享盛誉。这个人就是路德维希.艾哈德教授。他创立的社会市场经济学说—一种具有社会道德的资本主义的设想—成了一种主要的动力,把一个支离破碎的战败国直接从动乱的历史和封建的传统中解脱出来,并将它改造成自由世界中水平最高、最繁荣稳定的社会。经济学家艾哈德是巴伐利亚人,毋庸置疑,他是战后新德国的设计师。他为战后德国的发展制订了发展方案、指出了方向,使德国在一代人这样较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经济大国。” (未完待续,每周持续更新,欢迎关注微博话题#世上不只有亚当·斯密#讨论,关注网易研究局官方微信公号(ID:wyyjj163)获取最新内容)
刘光耀先生简介
河北省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1983年11月至1985年1月在外交部第一期经济调研干部培训班学习并以优异成绩结业。1976年至1982年在驻奥地利使馆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1985年至1989年在驻德国使馆研究室工作,任一等秘书,主管经济调研。1990年至1993年在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世界经济处工作,任处长。1993年至1996年在驻德国使馆工作,任政务参赞兼研究室主任。1996年至2001年任驻慕尼黑首任总领事。在德国和奥地利工作长达18年之久,深入地研究了德国和奥地利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双边关系以及欧洲联盟的形成和发展。
网易研究局(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网易研究局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
【精彩推荐】 点击进入网易研究局·中国版>>
【精彩推荐】 点击进入网易研究局·国际版>>